型號研制、技術創新、雙線作戰。集結在“主責主業”戰線上的航空人,一次又一次地“沖鋒”拼搏,在歲末年終“攻頂”的時刻,留下奮斗者的足跡。
(相關資料圖)
航空工業沈陽所
四季度的某晚,沈陽所試飛團隊接到用戶通知,要派保障團隊赴外場配合開展試飛工作。受疫情影響,人員規模要求最小化,因此,團隊決定安排項目成員張晨曦孤身前往。
“自己一直全程參與這個項目,對相關工作比較了解,同時大后方還有專業團隊提供技術支持,我有信心完成這次保障任務?!本瓦@樣,這位年輕的90后設計員獨自踏上了前往外場的征程。
保障現場就是地面“戰場”,張晨曦帶領團隊與空地勤人員充分溝通,依據反饋不斷優化設計方案。伴隨著飛機的轟鳴聲,他們在電腦前同期“備戰”、連日攻關,順利在節點前完成保障,確保戰鷹沖上云霄。
航空工業哈飛
黨員李大偉是哈飛AC352直升機鉚裝架外站位長。直升機還沒有來到站位,他就已經做好了百分之百的準備。零件、圖紙、數模、夾具……為了達到“開工即決戰、工作不回頭”的目標,李大偉帶領大家爭分奪秒完成地面組件,熟悉圖紙規程各項要求,并結合人員實際,和主管工藝員一起,優化確認了130本工藝規程的開工順序,為后續工作鋪平墊穩。
李大偉是哈飛奮戰在航空報國一線數千黨員們的一個縮影。在零下20多度的試飛現場,他們風中來雪里去,細心保障試飛安全;在零件加工現場,機器轟鳴,他們開動腦筋提質增效;在總裝現場,他們時刻準備隨時開“戰”……所有黨員干部攜手奮進,潛心耕耘,靜待決戰決勝之花盛開。
航空工業導彈院
日前,導彈院十八分廠開始了閉環管理的運行模式。駐廠留守的鑄箭人,守望相助、眾志成城,開啟了雙線作戰的追逐賽。
黃佳龍以黨員的擔當精神,始終沖鋒在前,閉環管理的一個多月來,他每天披星戴月、忘我工作;動力部件班組鐘與釗、周軍,綜合保障室張銘洋在頻繁申請回崗未成后,便主動成為了在崗同事的“后備軍”,積極幫助在崗同事解決后顧之憂。
面對疫情反復、任務積壓、人員及物流受限的緊急狀態,總裝一廠、總裝二廠、電裝分廠、十一分廠、十三分廠的職工緊急集合在生產交付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鑄箭人敢于勝利,善于勝利,雙線作戰的追逐賽,我們一定贏!
航空工業陜飛
陜飛總裝廠攻堅現場,三十余名技術保障“先鋒”來了:一支支由黨員、骨干組成的攻堅小分隊、青年突擊隊陸續駐扎到生產攻堅最前沿,堅定了廣大干部職工完成任務的決心和信心。
在技術專家原顯靜的帶領下,他們堅守生產現場,和總裝干部職工吃住在一起,只為準確快速解決現場技術問題,最大限度加快制造進度。在優化電纜敷設路徑過程中,他們鉆進機艙內,切磋方案一干就是半小時;工作量和改進難度大,他們就打破常規撰寫新一輪技術方案;項目頭緒多、范圍廣,他們就一天多次往返廠區各單位,總路程加起來達40多公里。試飛廠飛機交裝現場,部裝、總裝、試飛交裝團隊的隊員們都來了。本著“第一次就做好”的工作作風,他們積極對接用戶需求,高效處理接裝過程中各類問題,最大程度降低交裝故障,確保交裝節點。
航空工業上電
航空工業上電總裝分廠燈具產線現有員工11人,他們肩負著公司航空燈具業務中全部的批產任務,更是總裝分廠完成季度目標的主力軍。為了決戰四季度,決勝全年總目標,燈具產線第一時間建立了黨員先鋒隊,構建起先鋒堡壘。隊員們主動“扛擔子、擔使命、盯節點、提質量”,聚焦沖刺目標,一方面最大限度減少因疫情造成的影響,另一方面盡最大努力推進科研生產、批產交付任務的順利完成。
為了搶回進度,這條小小的產線永遠最早開工,最晚關燈。在堅決完成生產任務的同時,他們也積極配合分廠開展產線建設工作,充分利用空閑時間,加班加點認真學習并使用引進的新設備,并將輔助裝配、智能點膠等技術運用于多種大批量產品的裝配工序中,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一致性,為高質量完成四季度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航空工業電源
“快速試制進行得怎么樣了?”“試驗數據和咱們預計的有沒有偏差?”電源47所設計員蔡文飛對著工作清單,和同事們逐項核對工作節點。系統需求分析和方案設計、產品詳細設計、方案競標、產品生產、系統試驗和驗收,每一步都不容有失。作為該項目的主管,蔡文飛帶領團隊著手解決在設計、生產、調試過程中遇到的每一個困難。他知道,“每一步都要走得扎實”。
這幾天正是項目進展的關鍵時期,團隊加班加點,按時完成了1份系統設計報告、2份產品設計報告以及38份支撐報告。蔡文飛指著自己的黑眼圈笑著說:“只要不耽誤節點,再多兩圈也不是問題!”
使命呼喚擔當,在航空報國的路上,我們,強決心、聚動力,初心不改、信仰彌堅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提供更為堅強的戰略支撐。